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昭通永善】悬棺葬:失落的僰人文明

  • 古楼良人——-
楼主回复
  • 阅读:22458
  • 回复:3
  • 发表于:2015/11/28 9:52:17
  • 来自:云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昭通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谁家棺木挂悬岩?善良姐妹痛入怀。雪霏草草山山孝,风吹松柏哭哀怨。白日花开成祭礼,夜间星斗照灵台。”150年前,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对僰人悬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
僰人悬棺葬是古代比较奇特的安葬形式,被理论界的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僰人为什么民族?怎样断代?他们为什么要行悬棺葬,用什么样的方法将沉重的棺木放在了高高的悬崖上?僰人悬棺至今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昭通市永善县是我国西南地区悬棺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2005年我与县民族民间文化普查的几位同仁,先后到了佛滩、黄华等乡(镇),带着一种朝圣者的心情,行走在江边、峡谷间寻找失落的僰人文明。经实地考证:永善的僰人悬棺葬,目前发现的有佛滩顺河二社滮水岩悬棺、黄华金家沟悬棺和黄龙滩长岩方悬棺。黄华僰人悬棺位于黄华中心集镇东南面约2.3公里的桥湾大河沟旁,在“含辉”石刻西南面,约250米处,海拔560—640米,遗址现有木桩6根、凿洞16个。据观察分析,这里原来至少有10来具棺木,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棺木已朽毁不存,仅留凿孔和插钉于崖壁上的木桩。遗址分布面积约250平方米,距地表低处10余米,高处数十米。佛滩僰人悬棺位于佛滩村顺河村顺江二社金沙江南岸的绝壁上,是金沙江流域已发现的比较完整的僰人悬棺。削壁腾立,参天而起,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长方形岩坎内,离地约280余米,距山顶约70余米。笔者2004年上到山的上半部,在距悬棺约30米远的距离平视目测和用望远镜观察,发现悬棺有两具,一大一小,并排存放,至今保存完好。其中大棺长180厘米,宽60厘米,高50厘米;小棺长150厘米,高45厘米,宽50厘米,棺地板材厚约15厘米,天平板均为弧行板材,且前无挡板。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上,尸棺横陈,凌空悬置。黄龙滩长岩方僰人悬棺因风霜雨雪的侵蚀和70年代修公路受损,已不存在。

关于僰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但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1000多年生活在川南、滇东北一带的白僚、讫佬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记略》均有记载:“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遮盖。”从这个角度讲,悬棺又有可能是白僚、讫佬人的作品。永善当地群众称悬棺为“白儿子坟”,悬棺似乎确与白僚有联系,但无史料考证。
从国内目前发现的悬棺葬看,悬棺葬有三种形式:一是木桩式悬棺;二是洞穴式悬棺;三是岩坎式悬棺。在永善发现的悬棺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黄华木桩式悬棺,佛滩岩坎式悬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僰民族消失后,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遗物遗迹。近几年,国内发掘的悬棺葬中出现的文物,有在三峡电站库区发现的春秋时期悬棺葬内的宝剑、铁器等文物,有明代的青花瓷碗、铁刀、小刀、铁梭镖、剑、丝麻制品等。尤以在四川珙县发现的宋、赵、泸平夷图、凌霄城大寨门、九丝山上宋代末期剿僰人的岩刻和建武时的“平蛮碑”、铜鼓最具有代表性。黄华僰人悬棺棺木已不存在,无法考证其随葬物品。佛滩僰人悬棺因地势险要,目前难以进行发掘,但据当地村民讲,这种悬棺在金沙江边一带的悬崖峭壁上有5-6处,由于修公路和风霜雨雪的侵蚀,大部分已损毁。60年代有人从滮水岩的悬棺顶上用吊绳吊入观看,但只发现棺木、遗骨、土碗、酒具等随葬品。
笔者在距佛滩僰人悬棺30米左右的距离,用望远镜对悬棺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悬棺木质纹理清晰可辨,悬棺的一侧还放着一捆木柴,虽风化腐蚀,但木柴的枝叉清晰可辨。从群众介绍的棺内随葬品分析,其土碗、酒具等随葬品与长江三峡一带悬棺的葬品种类基本相同。但佛滩僰人悬棺旁边随葬了一捆木柴,这在全国各地目前所发现的悬棺葬物品中尚属首次发现。金沙江下游一带,特别是永善、雷波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有人死安葬后,其亲人要抱柴而归,意为吉利、发财的风俗。这种习俗与佛滩悬棺葬旁边存放一捆木柴的远古习俗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佛滩悬棺葬的棺木盖板为圆弧形盖板,根据考证,在南方盛行棺木圆弧形盖板起于元代。悬棺葬起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终于明朝后期,由此可以推断,永善的僰人悬棺葬的基本断代应为元朝至明朝末年。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悬棺是用什么方法放到悬崖上去,目前理论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绳索悬吊法;二是联桩铺道法;三是云梯法;四是垒土造山法。黄华僰人悬棺上面的岩石上,有由左下往右上的一排桩孔,笔者认为,黄华僰人悬棺悬葬方法应为联桩铺道,放好棺木后再撤去栈道的方法放置的。但佛滩顺江二社的僰人悬棺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就是运用绳索法、连桩法和云梯法都难以把几百、上千斤重的棺木放置到悬崖的岩隙里去。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志略》云:行悬棺葬后,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坠者为吉,这应是僰人行悬棺葬的原因。
曾经辉煌的僰人文明为什么消失?根据僰人遗物遗迹分析,四川兴文县发现的《平夷图》原藏我国北京圆明园,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抢走,现存美国艾金斯美术馆,列为海外中国名画。其内容为宋政和五年(1115年)赵遹率兵到泸州以南一带平蛮之事,图中明确标注“赵遹攻克纶缚大屯(僰王山)捕杀蛮首卜漏”和“赵遹出师攻克村屯诸事”,且有宋、明两朝皇帝先后在此图上题字。建武《平蛮碑》碑文是僰人消失的原证。四川兴文县凌霄山上的宋代石刻记载:南宋末,宝佑乙卯年(1225年),元军将由云南攻入四川。时兴文称戎县属长宁军。为抗元军入川,在各地险峻之处修建城堡,为屯兵存粮出攻入守的根据之地,在凌霄山上修筑了凌霄城,与合川钓鱼城、乐山凌云城、宜宾东高城同为抗元的重要城堡。后因乐山、宜宾守兵降元,凌霄城亦破。现凌霄山48道拐处,仍留下南宋岩刻:
宋宝佑乙卯年,韃贼自云南斡复,越明年制臣蒲泽员以天子命,命帅臣朱元措置泸、叙、长宁边面。又明年城凌霄为屯兵峙粮出攻入守,据依之地。阅四月经始,冬十月告成。宋、明时期,宜宾一带(含永善)的僰人称为都掌蛮,以上两个石刻十分清楚地记载了当年元军剿杀僰人的过程。
由于宋、元、明几个时期都对僰人进行血腥屠杀,到明朝末年,明军进一步对川滇少数民族进行残酷镇压,人口相对较少的僰人遭到大量屠杀。僰人为了避祸,纷纷迁徙他乡,隐姓埋名,与其他民族融合,就像玛雅人消失在曾经的辉煌中,悬棺葬这一人类文明,最终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僰人这支古代民族已经在人类文明中失落,抢救和保护僰人最后的文明——悬棺,已是刻不容缓。

来源 微永善
  
  • 0锦瑟。
  • 发表于:2015/11/28 10:00:44
  • 来自:云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只有盐津有,原来永善也有
(0)
(0)
  
  • 欧欧欧欧
  • 发表于:2015/11/28 14:54:36
  • 来自:云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神
(0)
(0)
  
  • 學哙嶶笶
  • 发表于:2015/11/28 15:10:24
  • 来自:云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为什么盐津的那么出名。这儿的我们都几乎不知道。。。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