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昭通方言

  • Monster
楼主回复
  • 阅读:2557
  • 回复:10
  • 发表于:2012/8/6 11:32:39
  • 来自:云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昭通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敲键盘之前其实对这个话题不是很陌生,前段时间看了姜亮夫先生的昭通方言考证,加上在外地生活了5年也对家乡有很多的眷恋,因此写下这些文字以资纪念。 
       昭通方言是云南地方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昭通地处云南、贵州、四川的交界处,难免会有语言汇杂的情况产生,但是由于昭通是云南建县制比较早的区域,古时就是朱提郡,加上秦时是五尺道的咽喉要塞,马帮及过往客商繁密,因此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也较之其余三郡(大理、谷仓即昆明、牂轲即曲靖)甚。 
        古时昭通方言已经不能考证具体的发音及语法结构,但是作为现代方言的基础,古语及白话的发音及结构多少会对现代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 
1、方言划分 
       就现代方言考证而言,云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方言,其中也有部分是平话方言,作为云南较为重要的昭通方言,是影响滇东北、黔西南、及川东南现代方言语法结构及发音的重要因素,但是也不排除四川方言为主的西南官话及平话方言以及该地区少数民族方言对该区域内语言的影响。 
2、历史背景 
       云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昭通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彝族为主体,回族则是稍晚时候客居云南的突厥后裔,不算是土著居民。随着汉民的迁入(包括刑法流放、充军、戍边,垦荒等)中原的平话方言及北方语系渐渐影响昭通方言的结构,特别是明清时期达到最旺。例如明末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占据云南,迁入大量汉族,当地少数民族仍然受汉文化影响深刻,削藩以后,厄尔泰兼任云贵总督实行改土归流,目的在于削弱当地土司,头人的权利并将受汉文化洗礼过久的少数民族文化强制扭转为推崇女真文化,由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实际手段是强制少数民族聚居改为杂居、间居并弱化土司控制,因此需要一些软手段来达成这些最终目的,因此清廷开始强制少数民族改姓汉名,由于此前一直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因此难以一时接受和消化,所以将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按照汉语发音进行了谐音式的改革,其他日常用语也开始参照这个惯例,例如彝族方言中有lao ga ji (老嘎基,巫婆,会巫术并邪恶的女术士)现代昭通方言也继承了这一习惯。这是昭通方言蜕变的一个历史原因之一。 
  其二  清末,由于四川地区灾害严重,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由于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因次人口的锐减势必会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因此清廷决定以人口流动的方式解决四川劳动力不足的严峻问题,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运动。湖广填四川政策导致很多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四川盆地,随之继续南下,第一个站就到昭通,其中留守昭通的又以湖南、湖北为最多,因此昭通方言又受此二地的影响为甚,甚至包括饮食习惯和文化习俗,例如湖北菜系中有蒸菜,而且是主要烹饪方法,流传到昭通后又称八大碗,也就是蒸肉、蒸菜,湖北称之粉蒸肉。谈到语言方面,湖北方言中的萨,由原来的语气助词演变为副词,昭通方言中演变为是的,对,好啊的意思。 
   其三,昭通地区地处西南腹地,与周边省份通婚及贸易往来等联系较为密切,其中贵州的威林,六盘水,安顺等地区的圪佬族,花苗等少数民族也与本地区通婚,因此,贵州威林等地区的方言已经与昭通地区别无二样,甚至在发音及释义方面也是同出一辙。此外与四川交接的昭通东北部历来是少数民族世袭地,古代就有僰人等少数民族,今天演化,汉化为汉族后裔,但是由于受四川影响较为严重,因此诸如娃子等称谓比较通用,儿化音也较为明显,同时由于儿化音的影响,昭通东北部居民方言中居然难得地具备音调中三声调,而此前在昭通方言中一向以平仄标音的发音,鲜有三声发音。
3、前世今生
    了解了昭通方言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后,不难发现其实包括昭通方言在内的西南官话方言体系传承了古汉语的部分功能及形态,可以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平时注意关注明清白话小说,传奇,元戏曲的朋友不难发现虽然此类文学作品虽然与现代汉语极为接近,但是仍然有不少地方令人费解例一,唐寒山诗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借。”诗中“东壁打西壁”之句,成为后来禅宗的口头语,见于多种语录。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费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入矢义高译注之《寒山》云:“未详。《寒山诗索赜》中注为‘十方无碍’,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语言研究》第一、三期曾开展讨论。(注: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该刊出至第六期停刊,以下所引均见一、三两期。)胡从曾以为应读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时仪以为“已失去实义”;滕志贤“疑或为‘相对’之义”;关长龙据东北辽东方言释“打”为“贴近”之“贴”,笔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赞成关说。按,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免有猜测的成分。《疏证·释词·释诂三》“打、合”条云:“唐寒山诗:‘东壁打西壁。’宋丁渭诗:‘赤洪yá@③打白洪yá@③。’元方回《航船歌》:‘南姚村打白姚村。’杨慎记俗谚:‘雾凇打雾凇。’打犹与也,及也。音如搭。昭人言我打你,与你也。打、搭同皆双声,故义亦通。合古亦读如答也。”这里不仅有方回、杨慎两条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从语音的联系上认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虚化为连词。“东壁打西壁”意即东壁与西壁,连上文是说每间房屋都空虚无物,仅东壁与西壁(其实也兼括南北)而已。这应是对这宗聚讼公案较为合理的解释。再如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许政扬注本释云:“相因,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解说亦同。《疏证·释词·释言四》“相因、ráng@④”条云:“《尔雅》:‘ráng@④,因也。’忍将切。今昭人言物价不昂,合算曰相因。当即此字,因则语气词也。”按现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áng@④”加词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词“言物价不昂、合算”之义却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话中。《成都话方言词典》216页:“相因:便宜。”《贵阳方言词典》284页:“相因:(价钱)便宜。”均可参证。
4、小结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因此,上文中引用了姜亮夫先生所著《昭通方言考》中的部分论述,目的就在于唤醒昭通人对家乡方言的兴趣及热爱,在当今网络语言大肆盛行的时代,对方言研究的回归,其实也反射出本文化及亩民族自觉性的崛起。欢迎大家指正、讨论。
  
  • 肝胆相照
  • 发表于:2012/8/6 11:47:24
  • 来自:云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是呀,多整两句昭通方言出来,好亲切。
(0)
(0)
  
  • 黑白格子旳忧傷
  • 发表于:2012/8/6 12:05:00
  • 来自:云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昭通的方言听的还是好玩的
(0)
(0)
  
  • 紫色邂逅
  • 发表于:2012/8/6 14:50:33
  • 来自:云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更全面些的吗?
(0)
(0)
  
  • 坏坏尛雨
  • 发表于:2012/8/7 11:20:07
  • 来自:云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更新呀
(0)
(0)
  • Monster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8/8 8:56:40
  • 来自:云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坏坏尛雨 发表于 2012-8-7 11:20:07 :
楼主更新呀
呵呵,说完了。一时兴起,胡诌乱造,权当解闷。谢谢关注。
(0)
(0)
  • 【沧海狂流】
  • 发表于:2012/8/10 15:33:43
  • 来自:云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呵呵!湖广填四川,那是明末清初的事情!

四川人被满清杀得精光,最后把两湖、两广的人来填充!

 
(0)
(0)
  • 紫烟轻娆
  • 发表于:2012/8/10 16:42:22
  • 来自:云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还是咱们昭通的好
(0)
(0)
  • 德克士昭通餐厅二店
  • 发表于:2012/9/26 15:11:29
  • 来自:云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全面。
(0)
(0)
  • ∨丶 孓 萱"
  • 发表于:2012/9/27 11:45:43
  • 来自:云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失踪了。。。
(0)
(0)
  • 任子涵
  • 发表于:2012/10/18 16:09:43
  • 来自:云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沧海狂流】 发表于 2012-8-10 15:33:43 :
        呵呵!湖广填四川,那是明末清初的事情!

四川人被满清杀得精光,最后把两湖、两广的人来填充!

 

是真的吗?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