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南诏国时期的昭通

南诏国时期的昭通

关键词:昭通彝族简史,昭通南诏国时期,昭通史话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昭通彝族简史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zhaoto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8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唐代初年,在今大理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乌蛮部落,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经其首领细奴逻及其后代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逻凤五代人的苦心经营,日益强大起来。公元738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史称“南诏国”。“诏”,《新唐书•南诏传》说:“夷语王为诏”。

  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王皮逻阁去世,阁逻凤继承王位,兼并两爨地区。公元751年,唐王朝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阁逻凤亲率军迎战鲜于仲通于西洱河。结果唐军大败,全军覆没。公元754年,唐王朝命李宓和何履光对南诏再次发动进攻。阁逻凤命其子凤伽异,大将军段俭魏率军与吐蕃援军配合,诱使唐军入太和城下,然后内外夹击。结果李宓被俘,沉水而死,何履光逃走,二十万人马全军覆灭。阁逻凤收捡唐军阵亡尸体,“筑京观祭而葬之”,葬地取名“万人冢”。历经四年的天宝战争后,便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天宝战争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篇《蛮子朝歌》: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天宝战争的历史阴影,长期未散。明代万历年间,邓子龙来到洱海,写下吊古诗《万人冢》: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

  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悼忠魂。

  唐德宗时,南诏王异牟寻希望归附唐朝。贞元十年(公元794)正月,唐、诏会盟于苍山后,六月,唐德宗选拔官吏,准备前往云南册封异牟寻。朝中官吏皆以“西南遐远,惮之”,只袁滋一人欣然受命。袁滋一行于六月自长安出发,途经四川,九月人云南,二十日在今盐津县豆沙关刻石纪事,称《袁滋摩崖》。然后纵穿曲、靖州东爨乌蛮地区,记录下沿途有关乌蛮部落的所见所闻,樊绰录其记录著于《蛮书》卷一,是今人认识昭通彝族先民最早的目击史料。兹录全文如下:

  《蛮书》卷一: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中数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其安梁石孔,即隋朝所凿也。阁外至蒙夔岭七日程,直经朱提江,下上跻攀,伛身侧足,又有黄蝇、飞蛭、毒蛇、短狐、沙虱之类。石门外第三程至牛头山,山有诸葛古城,馆临水,名马鞍渡,上源从阿等(又作竽)部落,绕蒙夔山,又东折与朱提江合。第五程至生蛮阿旁部落。第七程至蒙夔岭,岭当大漏天,直上二十里,积阴凝团,昼夜不分。从此岭南下八九里,青松白草,川路渐平。第九程至鲁望,即蛮,汉两界,旧曲、靖之地也。曲州、靖州废城及邱墓碑阙皆在,依山有阿竽路部落。过鲁望第七程至竹子岭,岭东有暴蛮部落,岭西有卢鹿蛮部。第六程至生蛮磨弥殿部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也。男则发髻,女则散发,见人无礼节跪拜,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服制。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

  樊绰《蛮书》于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撰成。之后,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南蛮传》亦载:“乌蛮与南诏世婚姻,其种分七部,一曰阿竽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日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日勿邓。多牛马,无布帛。男子筮髻,女人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两书略有差异,但都是当时东爨乌蛮的实况。

  《云南辞典》对唐时东爨乌蛮有如下解释:“唐时乌蛮等部驻地,在今曲靖、建水以东及东北地区。辖有曲州(今昭通、东川)、靖州(今镇雄、彝良及贵州威宁、毕节)、弥川(即磨弥殿部,今宣威、曲靖沾益乡)、鹿川(即卢鹿蛮部,今会泽)、升麻川(今寻甸)、阿旁部(今大关县城区)、阿夔部(今昭通市北小崖洞)、阿竽路部(今鲁甸),暴蛮部(今宣威)、石门(今盐津县豆沙关)等地”。其“暴蛮”之“暴”,应读如“濮”,主要在今贵州威宁、赫章和云南宣威等县。总而言之,唐代天宝年间之后,东囊乌蛮已经遍及黔西,滇东北及川南部分地区,是今天昭通及周边彝族的形成初期。

  昭通,唐天宝年间爨氏灭亡之前,为汉人大姓霍、孟、爨等家族的势力范围。但四十余年之后(天宝七年至贞元十年),袁滋笔下已经无“大姓”的影子,却是“曲州、靖州废城及邱墓碑阙皆在”。而曲州,唐武德八年(625年)以恭州改名,靖州,则是唐武德初置。从武德元年(618年)至天宝十年(751年)仅百年历史,曲、靖州竟然如此。研究朱提文化盛衰的史家们,认为从此繁荣一时的朱提文化消失了,其原因是一个待解之谜。其实,潘先林《朱提文化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朱提文化实际上是外来文化,其消亡不可避免”。“当外来人不存在之后,自然也就随之消失”。随爨氏消亡而人主朱提的乌蛮,自身死后连尸骨都不留下的人,不可能留下和朱提时期相比的文物,何况自身不知要比“南中大姓”落后多少年?

  南诏从公元649年细奴罗创立大蒙国起至902年灭亡,十三代相承,共历时253年,每代约二十年,基本与唐王朝(公元618至907年)相始终。在南诏发样地巍宝山巡山殿细奴逻塑像侧有两副楹联,写的是南诏历史:

  其一,童玉洗题:

  宝岫著奇踪,想当年,玉杖频敲,十三代相承霸业;名山开胜景,幸此日,金容宛在,千万载咸仰神威。

  其二,李汝珍题:

  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

  与李唐十三传始终,雄图何在?似此孤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

  当南诏灭亡之际,与之同宗共祖又是婚姻世家的东爨乌蛮乌撒部、乌蒙部、芒部部、閟畔部(东川)已经建立起各自的地方政权,自为君主,称雄割据一方。其地域基本上是元、明、清土司制度时乌撒府、乌蒙府、芒部府、东川府的管辖范围。能奠定如此基业,是南诏灭爨氏的结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70-2155177 传真: 邮箱:1581731616#qq.com
地址:昭通在线运营服务中心 邮编:657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昭通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